山野拾趣
遥远的虎啸
陈翠连的种田梦
吕洪荣专业号 | 2023-3-6

图为陈翠连的草莓基地。(无人机航拍)

陈翠连在为烟苗地拔除杂草

图为陈翠连在介绍土地复垦情况

每逢周末是陈翠连最为忙碌的日子,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草莓

图为游客在采摘草莓

第二次采访陈翠连,是在十一个月后。站在记者面前的陈翠连,与她实际年龄相差甚远。尽管头上戴着一顶遮阳帽,但常年风霜雨雪酷暑严寒的陪伴,让她原本白皙的脸颊变得黝黑,惟一没变的是她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尤其是聊起种地所经历的过往时,性格豪爽的她始终面带微笑,一点也没觉得种地对于她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去年3月12日,记者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采访时,偶遇正在田间劳作的陈翠连,听她聊自已和18亩土地的故事。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陈翠连耕种的土地就从原来的18亩扩大到了203亩。她不仅把这片土地伺弄得井井有条,还解决了村里24位村民的生活出路。

    今年2月25日,为探寻陈翠连的种田梦,记者对她进行了第二次专访。

    外出务工回村看到商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陂村是闽西太平里秋收暴动的爆发地,是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试验田。也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村庄、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福建省水利风景区、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龙岩市“最美古村落”。村里还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

    村两委通过做足红色文章、做特古村文化、做活水乡景观,使西陂村成为集红色研学、生态旅游、乡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红色文化客家古村落,走出了一条红色生态水乡古村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之路。每逢周末,来自龙岩市区和周边乡村的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游览,享受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客家风韵。

    2002年春节期间, 30岁的陈翠连从外地务工回到西陂村,看到不少游客围着天后宫周边的临时摊位上购买村民从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和瓜果。她毅然决定不再外出,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试种草莓。但由于草莓种植技术含量高,陈翠连试种的草莓不等结果就全都烂在田里,一下子亏了十多万元。

    从不轻易服输的陈翠连,虽然经历过一次种植失误,但她很快就调整好心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始不耻下问地拜师学艺,向村里有经验的叔伯了解水稻栽培技术,向外地种植大户学习草莓、百香果等农作物的种植技巧。“第二次再种草莓时,每一棵苗我都要亲手侍弄一遍,每天天不亮就呆在田里”。陈翠连很快掌握了一套适合当地土质和气候的草莓种植秘籍。

    “现在村里年轻人宁愿在外务工,也不愿意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由于种地要靠机械、靠科学技术,还要了解这片土地的特性,哪块地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哪块地适合种植蔬菜。陈翠连了然于胸。

    为了实现规模化种植,她从村民手里以年租金800元/亩流转了17亩土地,加上自己家的不足1亩土地,通过采取水稻─蔬菜─草莓等轮作模式,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的基础上,谋求种植效益最大化。

    陈翠连说:“这十年在村里劳作,尽管有苦痛,但更多的是收获,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开始了解这片土地了。”在陈翠连看来,留在西陂村3600多个日子里,她越来越迷恋上这片土地了。   

    复垦地里劳作忙

    去年3月,能吃苦、有冲劲的陈翠连决定将村里一片已被煤矿废水污染多年的55亩土地复垦回来。

    面对杂草比人高,遍地乱石堆的废弃地,陈翠连投入8.5万元,请来施工班组,用挖掘机、堆土机等机械日夜施工,硬是把这片土地变了模样。

    就在陈翠连信心满满准备施展种植技能大干一场时,令她始料不及的事出现了。由于受上游煤矿废水下行影响,重金属残留物──硫长期浸透在这些田块中,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禾苗栽植不久就出现枯萎现象。

    要想在土地上获得好收成,首先得治理土壤污染。对此,陈翠连请来了农业农村相关科技人员,对55亩土地分田块实施测土、诊断、配肥、用肥、种植等综合治理。一时间,羊粪、牛粪、猪粪为主要原料的农家肥成了陈翠连家里的热销产品,一车车地来回运输到基地,之后依靠人工肩挑手提搬运到田块里。

    为了近距离地感受这些土地复垦后带来的新变化,记者提出去现场看看,陈翠连满口答应。

    俩人沿着乡间的崎岖山路边走边聊,陈翠连聊得最多的是她对这片土地和村里叔伯父母的那份深深依恋。她说放不下自已所耕种的土地,更放不下天天在一起田间劳作的婶娘伯母。尤其令记者没想到的是,这位表面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女性,在村里竟会如此受到村民的肯定和好评。

    和陈翠连一道前往她的承包地,路途间不时有村民与她打招呼,其中不乏帮她干农活的村民,有时她还停下来和村民聊上两句。那种熟络程度,感觉她就是自家姑娘。

    在新复垦的土地上,记者发现,经过工程施工改造出来的田块不是很大,且依山势形状砌筑田埂,无法实现方方正正。但一垄垄郁郁葱葱的嫩苗正恣意生长,田野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水从何来?”记者来到田块上端,发现两条黑色的塑料管正往外喷出白色的水柱,但未见到引水渠。“由于上游的山泉水受到废弃矿山的影响,我现在只能从村里的溪涧中抽水应急。最多的一个月,电费就花了2300多元。”

    经过近一年的综合治理,目前这片土地已全部栽种上了烟苗,且长势良好。

    对种地,陈翠连信心满满

    据陈翠连介绍,今年初,村两委把村里去年底复垦回来的100亩抛荒地以免租3年的形式交给她耕种。另外她还向另一位村民以年租金300元/亩的价格租赁了30亩土地。这些土地被陈翠连一分为三:新复垦的土地和村里免租金的土地主要种植烤烟和水稻。向村民租赁的土地用来种植百香果。原来的18亩土地,除了种植草莓,还种植了水稻、地瓜等作物。

    “现在村里有24位阿姨级的婶娘伯母跟着我干活。按每月每人3500元的工资,我的压力好大的。”陈翠连说。

    从育苗栽秧、田间管理到收割归仓,陈翠连头天晚上就得把24位帮工阿姨的活安排好。上完工还要逐日登记,免得漏记了,双方都不开心。她告诉记者,昨天上午基地一下子来了三十多位村民,而且还有几位年龄超过七十岁的,每个临时工来帮工一天发给120元。碍于情面,个别年龄偏大的伯母不请自到来到田间,陈翠连照样也参照其他工人的工资标准,发给她们的日工资。“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里乡亲,人家看得起你才帮你干活,不能伤了她们的心。”陈翠连说起这些乡亲,脸上满是幸福。

    在陈翠连的8亩草莓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经过陈翠连精心“照料”的草莓,绿油油的叶子间点缀着一颗颗红艳艳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并不时有游客前来询价和采摘。她告诉记者:“我种的草莓是出了名的香甜可口,本来不愁销路的。但第一批草莓成熟时刚好遇上大面积人群感染,一公斤2元还卖不出去,很多烂在地里。”由于体验采摘的游客数量急剧减少,导致1月初的草莓出现滞销。“好在疫情高峰已过,春节后前来采摘的游客明显增多,加上线上接单,现在的草莓基本不愁销路了。”

    据陈翠连估算,到4月初草莓下市,能收入13万元左右。

    问起接下来的打算,陈翠连说,种田既要靠体力,更要靠脑力。今年计划去参加市、区组织的农业种植培训班,提升自已的种植技能。与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农作物良种应用、全膜起垄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土壤改良、减少化肥农药量,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机械耕种等技术。同时新购置一批农机具,为下半年大面积种植水稻奠定基础。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陪同记者采访的陈翠连手机响个不停。她告诉记者,等会又要去和相关技术人员对接,确定下一阶段烟苗长势解析、开肥料配方和变量施肥等治理方案。“夫妻俩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为了这片承包地忙得连轴转,实在抱歉。”陈翠连边走边向记者挥手告别。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